新模式服务新市民永康流动人口承包式管理成果喜人本报记者 曹志男
“老郑,又出去转啊?”永康市郑村的郑洪友是村护村队的队长,最近他和护村队承包了一项特殊的工作:将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口一一登记在册,并制成小小的信息卡片,在村流动人口管理室和每家出租户门口各张贴一份。 郑村地处永康市工业园区附近,500多常住人口的小村子成了外来务工者第二家乡,而他们的流动性又很强。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他们办理暂住证。”老郑一边整理信息卡,一边告诉记者,这样不仅方便对外来人口的管理,更能及时了解这些新村民生活上遇到的困难,可以及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,而护村队通过承包所得的报酬正好可以当活动经费。 老郑回忆道,不久前,村里一家出租户失火,使得原本住在里面的外来民工一时间找不到住处,“我们根据信息卡片,马上把他们集中在一起,安排了住所。” “这是流动人口承包式管理中的集体承包模式。”永康市综治委办公室副主任徐晓伟告诉记者,郑村只是永康的一个缩影,由于永康五金制造业特别发达,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,如何管理并服务好这些新市民成了他们的工作重点。 流动人口管理的联合承包、集体承包和个人承包三种市场化运营模式的创新管理,不仅让市民、外来务工者和政府尝到了甜头,还提升了公安机关的工作能力。“老百姓成了管理服务的主力军。”徐晓伟告诉记者,大量的警力便从流动人口登记办证中解放了出来,转而可以集中精力抓好破案打击等其他工作,而群防群治的管理模式更是让老百姓乐于接受。 “政府出钱帮我们搞好治安,我们肯定欢迎!”当记者问当地住户对流动人口承包式管理有什么意见时,有2间店铺的西津桥社区出租户老华憨厚地笑了,笑声里记者能体会到一种深深的信任。
|